卡片笔记写作法你和高手可能还差一个卡

对于文字工作者来说,做笔记是日常操作。就算大师者如钱钟书、朱光潜、李敖等,他们也都在践行“好记性不如烂笔头”,读书必做笔记。

关键是,笔记该怎么做,才能高效地满足做笔记者源源不断地输出?

从小,我们都听说“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”,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讲,输入(读书)和输出(写文章)是不对等的,最能直观表明的就是学了很多赚钱的方法(比如阅读变现),但是并没有通过运用方法赚到钱。

对于文字工作者尤为如此,一旦满足不了输出,输出的效能就会递减,这也就是为什么笔记会变得“功利化”,但是往深一层讲,每一位阅读者,都会想从阅读中得到一些收获,如果这些收获是可以目见的,那对于阅读这个行为而言,也是一种良性的反馈。

没有人,读书,只为了忘了。拿个人经历来说,从开始阅读,我就一直在做笔记。初高中是把名言警句抄在笔记本上,电子设备开始普及后,最初是把一些想要保存的笔记记在Word文档上,后来用过网站的笔记功能,以及一些APP,包括摘录在微博上,和将笔记录为声音笔记、拍照存为图片笔记。

原始的笔记方法弊端最为明显,那就是人很难克服自己的懒惰,长篇累牍的摘抄有时的确考验人的耐力,另外,原始的笔记方法对工具要求比较高,往往是你觉得精彩时,身边没有笔记本和笔,等读完一本书又忘记了精彩之处。

手机时代的书籍网站的笔记功能是最好用的,因为可以链接到具体的书和页码,但是也有缺点,就是无法将书与书,笔记与笔记链接起来,录音笔记和图片笔记一是存在着不方便的因素,另外就是直接使用起来还需要转化。

所有这些笔记一旦涉及到输出的问题,有个最大弊端存在,人的记忆是有限的,你可能会忘记你做的笔记,或者你的笔记做在了哪里。

这正是《卡片笔记写作法》的神奇之处——你完全想不到,一个小小的卡片盒子,竟然能解决一个人在做笔记时遇到的所有的问题和困惑。

首先,当我们谈到“卡片盒”时,我们必须明确——“卡片盒子”它并不是一个“盒子”而已,它是一套思维系统。

当你认同了以上观点,就不得不赞叹这个“系统”的神奇之处了,与我们正向思维相对,“卡片盒子”的底层逻辑是逆向思维。

以往,我们做笔记,是为了写。卡片盒子是,我们写,所以我们做笔记。

也就是“不写,就无法思考”。

大多数人都是为了写出来所以去写,面对一页空白的纸,一页空白的文档开始写作,但是“卡片盒子”的系统是,先把笔记攒起来,我们再去写。

这个逻辑真的太厉害了。换一种思维方式,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就不一样。比如,传统上我们会研究商业成功的案例,去研究他们怎么做到的,然后再去复制模式,但是有的人会去研究“大败局”,从失败的案例里找到共性,成功避坑。

虽然“成功”大多数是个因人而异的伪命题,但是我们依然可以说,“成功的路可不是只有一条”。比起大多数人奋力向前跑,我们是不是也能从相反的视角摆脱路径依赖,获得不一样的灵感呢?

当我们被这种全新的思维系统启迪时,还会有些许困惑,我们到底要怎么做,才能运转这个系统,才能把这个系统的思维“为我所用”,毕竟,卢曼不管多成功,其他人运用卡片盒子写作有怎么样的成功案例,那都是别人的,这套系统成为自己的系统,才算真的有用。

最简单的办法是——每天做三条笔记。看起来很简单对吧?看起来是个很容易达到的目标,但是我用自己的经验来谈谈,其实这个小目标很难完成。

首先,它要求你每天都有新的输入,但是你可能一周都没有读书,虽然笔记题材不限,但是每天完成能遇到三条你认为有价值的笔记,对于很多人来说,依然是个难以达成的目标。

其次,卡片笔记作为一套思维系统,是绝对不允许你在自己都没有懂的前提下去做笔记,只是因为这句话看起来“很不错”“好像挺有用”,它要求你把这个笔记转化为自己的话记录下来。

这是这个系统最难的地方,卡片笔记的真谛就是建立“写”与“思考”的链接,也就是“不写,就无法思考”,经过你思考和沉淀的,属于你的笔记才能进入这个系统。一旦进入这个系统,你就可以完全放手不管了,就扔在那里,久而久之,其义自见。

这虽然看起来是天方夜谭,但是实际上,已经经过你的思考的属于你的素材就在那里了,可能等待的就是链接、分类、综合,而这些工作不需要你坐在桌前刻意去做,但不代表不做,而是你已经把工作分摊在思考和写的过程中了。

“卡片盒”因人而异我个人阅读学习这套系统的最大感触就是,虽然本质上这套系统是自下而上的,是一套以“输出”倒逼“输入”的写作系统,不是简单的复制黏贴,最大的思维工具依然是个人的思考,但是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“卡片盒子”法,“卡片盒子”因人而异。

我们认同卡片盒的原理,但是与此同时,卡片盒是有生命的,是需要和我们每个人磨合并最终形成我们每个人独有的“卡片盒”。

因为阅读这本书的契机,我看了不少博主使用卡片盒的方式方法,也把本书提到的APP相应下载试用了一番,事实上,每个APP都有自己的调性,偏重也不同,我个人的意见是,在简单的试用后,选择自己认为最对自己胃口的笔记软件,持之以恒地做下去。如果无法保持一天三条笔记,就保证一周三条,只要能坚持下去,就会有所收获。

当然,每个人的收获都是不一样的。我并不推崇给“卡片盒”太大的压力,就像上面所言,现在追求阅读变现的人不为少数,对于文字工作者来说这是安身立命和获得价值感的手段,并没什么不妥,但是如果将“卡片盒”作为实现变现的工具,给予太多期望,怕是这个系统并不能给予相应的回报。每个人的卡片盒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,就像阅读和写作是不可以速成的一样,作为一个系统,它是有生命的也是有弹性的,它会告诉你很多,但是未必会在一夜之间就把话说完。

让我们,去建设自己的卡片盒,成为那个拥有自己的卡片盒的读书人吧。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1xbbk.net/jwbfz/8748.html
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
    冀ICP备19027023号-7